“1925年9月,长沙。”符定一压低声音对省政府秘书长表态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,“此人非抓不可?我拿性命担保,你们千万别动。”短短一句交涉,让毛泽东从赵恒惕的罗网中脱身,也为此后几十年的中国前途赢得了一线生机。
符定一与毛泽东相识,得追溯到十三年前。湖南省公立高等中学首次招生,国文复试室里,19岁的青年挥笔如飞,文章甫毕,墨迹未干便被校长符定一端详良久。为了确认真才实学,他临时再出一题——考场就在办公室。不到半个时辰,一篇数千字议论摆在案头,行文清晰、气势开阔,符定一心中大定,当场决定录取,并把自己珍藏的《资治通鉴》塞进这位乡下学生怀里:“好好读书,将来治国平天下。”
校长与学生的关系原本应止于课堂,然而那段时间里,两人常常躲在图书馆最深处探讨军阀割据、列强环伺。符定一时常用篆体写下“國”字解释兵与民的关系,年轻的毛泽东被激得眼睛发亮。很快,班上那位语文老师因争执要开除毛泽东,符定一拍板:“学生有主见是好事,我来教。”他为这位桀骜少年挡下一劫,也让彼此的情谊愈加牢固。
1918年,毛泽东北上筹办赴法勤工俭学事宜,日夜奔忙,囊中羞涩。符定一当时已在北平任职,却仍每月送去五块大洋,并把自家厨房特意加辣的菜推到他面前:“你爱吃辣,就当自己家。”在那段动荡岁月里,师生讨论的不仅是留洋问题,更是救国道路。
时间推到1920年代中期,毛泽东在长沙组织工团反对赵恒惕,湖南督军勃然大怒,布置通缉。符定一探亲偶然翻到密电,立刻四处疏通,用一句“他将来的成就会在你我之上”震住了几位军政要员,还递去二十块大洋,要毛泽东尽快南下广州。危机,就这样被提前化解。
多年后,延安窑洞里,毛泽东与周恩来亲自设席迎接远道而来的老校长。符定一三个月走访窑洞、兵营、学校,回到北平后公开演讲:“延安的大学是世界独一份。”这番话让他被国民党以“煽动”之名收监。地下党联络百余教授请愿,才把人救出。
1948年冬天,符定一按照党中央电文来到西柏坡。小会议室里,他摊开北平城图,先评估天津的军事格局,再从故宫、北海、燕京城墙谈到文化传承,反复强调“北平不宜强攻”。几位作战指挥员担忧攻天津代价过大,他坚持不退。毛泽东沉吟许久,最终决定采纳。一个月后,天津速战速决,傅作义被迫接受和平协议。毛泽东亲赴李家庄报喜,“老师,您的主张实现了。”
新中国成立前夕,中央准备筹建文史馆。周恩来与毛泽东不约而同想到符定一:既通古籍又谙世事,还在民主人士中有威望。一次家宴上,毛泽东执意请老师上座,“学生怎敢当?”符定一推辞。毛泽东半开玩笑,“馆长要三件事:德、学、勤,老师没一样缺。”几个月后,中央文史馆挂牌,“静心斋”迎来首任馆长。
符定一性情执拗,对旧友生活困难格外焦虑。他给毛泽东写信,希望“先救命,再讲学问”。毛泽东批示“一人不饿肚,方谈治史”,很快,一批高龄学者得到安置。馆里老人常说:“符馆长念旧,党和政府念我们。”
然而人生最后三年,他饱受精神疾病折磨。医生喂药时不得不安慰:“毛主席特意送来的。”这句话像定心丸,让他多少能平静。1958年10月4日凌晨,符定一在北京医院辞世,享年八十。
周恩来亲自拟挽词,概括其一生三件大事:一,发掘毛泽东;二,护党护人;三,促成北平和平解放。毛泽东则叮嘱工作人员,“符先生是一面镜子,人虽去,镜子留。”八宝山礼堂内,花圈层叠,送行者不仅有国家领导人,还有昔日学生、流亡归来的学者、曾受其庇护的工人代表。
回望符定一的一生,书卷气与铁骨气交织。他不是将军,却决定了一座古城的命运;他不是党内干部,却在关键节点一次次把深藏的人才推向前台;他不是豪商巨贾,却把微薄薪水化作青年学子的船票。周恩来的三句话,既是盖棺评价,也是后来者辨认何为“有用之人”的标尺。
如今走进北海静心斋,符定一用过的书桌仍旧摆在窗下,桌面磨痕深浅不一。没有浮华的纪念,只剩一把老椅、一台旧钟。钟声滴答,似在提醒:发现人才、保护人才、成就人才——在人口巨大的中国,这事儿从来不嫌多。
老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